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最受诟病的话之一,真的无可取之处吗?

发布日期:2024-08-11 19:17    点击次数:158

孔子有一段极其出名却也广受诟病的话,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第十七》)什么什么,把广大女同胞与小人并列而言?这是什么逆天的“反动言论”?诚可理解,我要是女性我也不舒服——尽管理智上知道那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说的话而不能同他太过计较,尽管孔子高举“女权主义”云云反而才是真的不正常。但,古来也有不少人写出了不下一吨文章,辩论夫子他老人家其实不是在贬低女性。朱熹等人即解之曰:此中的“女子”当指“姬妾”而“小人”亦谓“仆隶下人”,夫子这话遂纯为劝谏国君而言……

——所以,究竟从何而理解这段话?朱子他们看似讲理,是否强行为了偶像遮丑?

个人愚见:1、此中自然有为尊者说好话的成分,人之常情矣;亦存乎些我国长久以来对待历史的传统——陈寅恪先生谓之“了解之同情”,钱穆先生更是把它升华到“温情和敬意”。2、然而,即便我们打定了主意就是要“冷眼读史”,朱子等人的解法亦不能说毫无道理。一者,纵观《论语》全书乃至是《史记•孔子世家》等史籍,孔子最主要的谈话对象其确然是学生、当权者这两种人。唯女子与小人最难应对得当,其自然是要么对学生们摆摆“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要么是对某一国君、家主献上的劝世良言。朱熹他们的解法,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二者,这种解法也比较符合语言逻辑的真实。

——此因孔子给出了确凿的理由,“近之则不孙”云尔;而非对着哪个赌气任性。

故而这就并不涉嫌蓄意贬低了谁,而是说这话的人在尝试着讲一番道理——可以讨论这一番道理有道理与否,而不必揪住他的态度或动机不放。那,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夫子他老人家讲的这番道理是否一无可取?1、倘以历史视角视之,显然不是,显然太有必要对着当时的那些国君、家主或他的学生里已然升任执政者的那些人去说了——天天说还嫌少呢,天天说还总是有人重蹈覆辙。《春秋三传》,多少邦国就是这么亡的?多少邦国就是这么由盛转衰的?诸如“女子”南子之乱卫三代,“小人”易牙、刁竖之衰落强齐,孔子亲写之——复至亲见之。设若天下权门都能知道坐他们那个位置有多难,“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子路第十三》)

——总而言之,历史地看,“女子与小人”足可谓是儒家政治之教的延伸补充。

2、倘以今天的视角视之,“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亦不失为一句看人、待人继而成事的实用经验。无需讳言,即便取“女子”与“小人”的当代意义,“近之则不孙”两句其实都是很有用的大实话——无非描述了这两种人身上值得注意的特征,供真正做事之人在用人之时格外小心调节这两种人的情绪。对于女同事,别太近也别太远,尽量排除情绪因素对事业走向的影响,岂非既有利于成事,又能对女性给予更细致的照护?对于家境不太好或秉性相对敏感、利益诉求相对急迫的同事,也别忽而亲兄热弟忽而就不怎么搭理人家,保持一种平静相处的气氛为宜。

——总之是不必求备于古人。暂不读他歇歇也挺好,以开放心态读且慎思也挺好。